
Chromatic Fantasi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这首幻想曲之繁复,从标题中的“半音阶(Chromatic,又译“色彩”)”便能窥得一二。幻想曲在以两句短暂且惊人的引子开始后,直接进入了快速且不断起伏的托卡塔风格。在一个个分解和弦中,演奏者们需要快速且准确地弹奏键盘上几乎所有的琴键。随后,幻想风格正式开始,从开头严肃的托卡塔风格节奏中迅速脱离了出来。我们甚至很难感知到作品的节拍韵律所在,流入耳中的仅有作曲家与演奏家合力呈现出来的大块音响效果和惊人的色彩变化。 很快,曲目进入了一段工整的和弦段落。看似简单的谱面演奏起来却陷阱重重——巴赫亲笔标注的“分解演奏(Arpeggio)”让这段和弦段落成为整曲最危险的地方。若是有年轻的演奏家认为在这一段中谨慎地遵从着前人的笔迹踏实演奏便能有惊无险,其实是在埋没这首“幻想曲”真正幻想的地方。在这一段的一个个分解和弦中,演奏者们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创造属于自己的Apreggio,在符合和声学原理的基础上,哪怕与巴赫本人标注的和弦相去甚远都无大碍。遗憾的是,这一在早些时候演奏家们必备的基础技能在今天几乎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无论台上受众人追捧的演奏家,还是琴房中埋头苦练的学生们,大多都选择了安全却了无声色的处理,精准地依照巴赫谱面的分解和弦演奏。 在这段激动人心的和弦段落后,我们终于可以在接下来的一段宣叙调(Recitativ)中稍事休息。随着宣叙调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找到了幻想曲风格的主题,以及时隐时现的分解和弦的不断闪回。在幻想曲的最后,三种风格交织在一起,引出了“半音阶”的尾声——一段由主音和弦到低八度主音和弦的下行冒险旅程。随后而来赋格也遵循了“半音阶”的概念,在曲目伊始便已出现了若干次半音阶上行。这首三声部的赋格有一个迷人的小步舞曲风格主题,且由于特殊的“半音阶色彩”打破了小步舞曲“强-弱-弱”的独特节奏型,使得这个小步舞曲主题具备了独特的风格。我们能在随主题出现的对题中找到幻想曲开头的托卡塔风格。在主题与对题的一静一动中,这首伟大的赋格作品的帷幕拉开了。 作为巴赫中期的代表作品,这首赋格几乎蕴含了巴赫半生所学。对比其早期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作品,这首赋格更加成熟且游刃有余。在这首赋格作品中,听众情不自禁地跟随作品的弦律——绝大多数时候是主题,有时也有比主题更吸引人的存在——上下起伏,几乎要忘却这是一首严肃且理性的赋格作品。但若仔细分析下来便会发现,其完美地遵循了赋格的创作手法和要求,无论是主题间的和声安排和对位法的使用都是完美无瑕的。 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赋格往往占据了绝对的重要位置,前置往往是一首为欣赏赋格铺路的前奏曲,一般是为了提醒在聊天中的王公贵族们安静下来,重头戏要开始了。而在这首《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中,我们很难说谁占据主导地位。欣赏幻想曲时自然是将其看做一颗璀璨明珠,欣赏赋格时却隐隐觉得压幻想曲一头。但当人们回味起来,幻想曲中精彩的段落又不断浮现……这两部分天才之作相辅相成,合二为一,造就了这座键盘音乐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撰文@乐邻 Cycas & Luna)